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少伯

一个跨世界的课题:生态环境

每周专题——19961123

 

一个跨世界的课题:生态环境

    历史的时针正带着一个跨世纪的课题—生态环境跟随现代文明迈向新世纪的前沿。

    但是,“留恋那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6卷第】09)历史愈是走向现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愈易受到破坏。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几千年来,人类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发展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鼎盛的今天,为什么生态环境会遭到如此无情地大破坏,传人类逐步削弱了生存的依托,以致出现毁坏地球,摧毁人类的生态危机?造成这样严重后果的原因,是否可以理解力全人类缺乏生态环境意识所致?那么,要改变这种严重状况,解救生态危机,也只能从提高全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推进“生态文明”着手,以使全人类都能认识、重视生态环境,并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在环境。

 

文明的象征:人类心态与生态环境协同共演

 

人,是生命形式中一种高级而特殊的形式,但不是生命的唯一形式。她所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含义,正是她把自身心态与生态环境协调共演的结果。现代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围绕“人——生态环境”这个主题来开展工作。

    无数事实证明,财富的贫穷是容易弥补的,但失去生态环境却无法挽回。文明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是靠掌握财富的多寡为尺度,还要以人的人格、道德、素质、心态与生态环境协同共演的程度来衡定。

当前,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在从相互的经验中分享到一定的益处。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人类与生态环境协调共演的主体思想。由战争转向对话,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相互开放的生态环境中,大国与大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间经济技术文化往来更加密切。其中不少领域,不少行业成为密不可分的联合整体。一旦人类在与生态环境协同共演中突破“民族差异”进入“大人类意识”和“生态地球村”领域,未来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很大范围内将受到牵制,那么为什么就不可以将人类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也纳入这种科学思维中来加以探讨呢?每个人既要关心个体的生态环境和心态环境,更要关心群体的生态环境和心态环境,每个国家的人民既要关心本国的未来,也要关心其他国家的未来。把握住世界性民族大融合这个发展腾飞的良机,尽快找准自身在民族大融合中的位置。从现代文明意义上看,人际关系在拉大,世界范围在缩小,但从生态环境角度看,世界缩得尤其小,速度来得尤其快,因为生态环境的灾难和压力常常是没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界限的,它是一个时空不稳定的广泛分布,

在这个日益缩小的生态环境中,人们往往在没有弄清楚如何使自身与生态环境协同共演之前就去组织自己的生态空间,结果他们只好在既成空间状态的局限下,被迫接受某种时髦生活和生存现实,或对现实不满,或对现实要求过高,有时还把这种愿望强加给后代。这种时空观的错位显然是以一个不健康的心态去适应变化多端的生态环境。这就很难协同共演。我们应当强调时空观把创造人类开放历史的人放在生态环境的主体,意味着遵循生态规律,调解人与环境的生态格局,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际、人与事业长久协调共演的途径。

人类像赖生态环境而生存,而发展。根据传统理论,人类始终是宇宙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宇宙自然的一切必须服从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换言之,人类对生态环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随心所欲地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可以而且应该任意对生态环境进行掠夺性地“开发”相“利用”。在西方工业社会和目前我国建设尤其如此,把生态环境当作一种“简单”的商品财富。在这种“人类中心论”的指导下,人类在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无节制地大肆索取,无限度地浪费

时,却又向生态环境这个万物之母体大加破坏,加剧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对立和反抗,进而威胁人类的生活、生存、生命。所以,在服从“事物的自然秩序”的基础上,建立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协调共演的新型关系,是现代文明的迫切需要。

为了履行这一庄严的世纪使命,人类必须重新确立对生态环境、对宇宙自然、、对子孙后代、对现代社会、对千年文明的四重责任。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责任,人类应当学会尊重宇宙自然的生态环境本身,而不是唯我独宰单纯地让宇宙自然的生态境服从和满足人类的需要,应该给生态环境中的森林、草原、大地、天空、江河、山丘、海洋、湖泊、微生物、动物等都等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权,

利和“公民”的球籍身份,将暴力“征服”转变为合理“利用”,将无视破坏生态环境转变为爱护优化生态环境。在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起永恒的协调关系,唯有对生态环境的真诚宠爱,生态环境才能作出有条件的奉献;其次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人类应该懂得,人是宇宙自然之于,决不是生态环境的暴君,我们的口号是“为子孙后代造福,就不能亏待生态环境”,我们过去和今天的辉煌成就,是借助生态环境馈赠给于孙们的资源而取得的,并没有也不值得夸耀的理由。所以,在享受生态环境的恩惠时,更要考虑到我们的行为可能对子孙后代造成的潜在威胁,不能将子孙后代看成是主宰生态环境的后来者和超脱生态环境的游离之子;再次是对现代社会的责任,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很不平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对自然财富的分配很不公正。生态环境应该是属于人类共有的。所以每个国家在谋求本国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别国的责任。在经济运行的活动中,首先得益的工业化国家,而不是生态环境资源的占有国。而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往往是财富的掠夺者,受其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相反,工业化国家不仅推卸其自身责任,并未对发展中国家提款任何保护生态环境的特别义务;最后是对千年文明的责任,人类今天的文明是来之不易的,不仅是祖辈们自我献身所换来,而且也是生态环境历尽沧桑所奉献。要发展今天的文明不仅不能用过去“宰鸡取卵、卸磨杀驴”和“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的不文明不道

德的行为,而且磐须以生态文明的态崖对待生态环境,将过去的所谓“对抗法则”改为“对话原则”,持久地保护人与生态环境的轻松“对话”,以缓解以往的紧张“对抗”造成的危机,以利文明社会的发展。

    为了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国决策时应确立和强化六个新概念:一是“自然环境资本”的概念,即除传统的经济指数外,自然生态环境资本应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在短期和长期决策中加以考虑。二是“人类财富共享”的概念,既把人类生活的条件和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的资源应看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家不分大小、贫富,民族不分种类、信仰都应平等合理地进行享受。三是“生态环境优化”的概念,即建立人类生活、生存、生产、生命和生态环境是

否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客观标准,将生态环境优化视为一切生命的出发点和归宿。衡定一切客观标准不是验证疾病的多寡、贫富的差距,而应首先界定生态环境优化对生物生存带来的任何影响。四是“社会文明度量”的概念,把人类的活动,尽量限制在“少废”或“无废”的社会文明度量的发展基础上,凡违背这一宗旨的都应加以制止和反对。五是“生态环境文化”的概念。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行为,除与本身的生理心理需要有关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该国家、该民

族的文化背景,即生存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习俗信仰以及文明素质,法律水准等。六是“人类协同共进”的概念,人类与生态环境都应遵循协同共进相互制约的规律。

    显而易见,人类心态与生态环境协同共演是未来命运的一种必然。那么,缓

解人类心态与生态环境协同共演的各种矛盾就是二十一世纪文明所担负的重任了。

 

居住环境:人类生命悠关的须臾难离的生态空间

 

    人尝最初离开山林树巢洞穴而定居平原后,为防御敌人和野兽而在居住周围修筑墙坦,墙内供种植和饲养,遂成原始的居住环境——庭园。

    所谓“庭”,是指供人类聚集的房前广阔的场地,即生活空间,所谓“园”,本指墙垣所围的种植地,即生态空间。长期以来,由于庭和园与人类生活、生产、生存、生命悠切相关,逐步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庭园"

    在地广人稀的古代和近代,几乎每家的环境都有“庭”和“园”。于是,家、庭、园三者结下了不解的生态之缘。“家庭”,“家园”等词汇至今仍袭用,

    在大工业时代到来之前,人类居住环境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手工业和畜牧业发

展时期,一切居住的环境都是凭手工方式创造出来的。十九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化大工业的发展,二十世纪初,工业化的进程空前加速,它的显著特征是;人类时刻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特别是人类自身居住的环境强烈的控制与驾驭(甚至奴役)的冲动。于是,远离大自然的高度功能主义的居住建筑设计出现了,方头方脑的预制建筑物、金属与玻璃结构的摩天大楼……五光十色的霓虹、各种拼式的豪华装饰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甚至沙漠化的城市居住污染电成了现代化的标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达国家逐步倡导“生态建筑”,即楼层与树木相济,成为生态居住环境;垂面墙体种草芥成为生态绿色艺术墙;利用大小空地种花草成为生态环境街道。国内外各种城市小庭园利用零星空地,在城市中均匀分布,它面积虽小,内容量简,但对人们居住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美化贡献极大。被誉为四川天府之国、西南重镇的蓉城,其市中心商业场新建的空中花园,是实现城市居住环境生态绿化的最佳典范。素有东欧人居住环境“绿色之都”美誉的华沙城,始建于13世纪末,王室贵族在此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和庄园,屋顶上大都有花木、草坪为居住环境绿化物。近几十年来,华沙已建成一座满城绿荫的现

代化城市。如今华沙城除林荫道、街心花坛、绿色草坪遍布大街小巷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顶上电被绿色所覆盖,全城很难找到一块裸露的地方,人均占有绿化面积选89平方来,在世界名列前茅,是当之无愧的“绿色之都”。被誉为“城市花园国家”的新加坡,更是寸土必绿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美丽花园之国。过去城市绿地极少前日本,通过建筑高屡房屋赢得大量可供绿化的地面,改造居住环境成效显著,近年建成的卢屋浜住宅区。不仅每座楼房中每隔五层设有一个“空中花园层”供绿化用,地面还围成六个各具特色的居住区庭园,和大楼群一起建成使用。

    西方各国的高速公路使居住区可远离城市、独院式花园居住区十分发达。

    中国森林法和绿化条例以及城市规划公布后,各大城市居住绿化变得生机

勃勃、欣欣向荣。住房紧张的城市居民、因地制宜有限环境种植花草、窗台内外出现了花台、花盆、根形艺术,它是古老庭园的简化与缩影。

    成都吉稀老人吴少伯创造的城市屋空垂(即屋顶、空间、垂面)生态绿化工程已在蓉城200多万平方米的楼顶绿化面积中展现了3万余平方米,近300余处的“空中花园”。楼天共绿色的城市居住环境正在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生态空间。发展街心花园,也是目前我国城市的一种风格。

    “生态水艺术”使居住环境更具风采。国内外不少城市设置水道、水盏、喷水池、浸水石、溢水槽、瀑布屏、彩色水音乐等各种形式的生态水艺术,能活跃气氛,改善居住环境,能使花草繁茂,竹木翠绿,自然情趣大增。

    “生态植物建筑”,使城市居住环境别具一格。利用森林长成某些形式的房、亭、棚及各种动物的形状,使城市的居住环境充满生机和活

力,情趣盎然。

“生态规划同步发展”,使城市居住环境纳入有序轨道。国内外不少城市纠正和克服了过去居住建筑与规划脱节的现象和无序发展的弊端。比如楼与楼之间不留距离或相隔太近,加之新房建好后碎砖乱土堆积如山,部分场地叉被一些居民圈作私家杂院,人们不仅失去作美的生态环境,还生活在建筑垃圾之中,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为此,一些国家规定:规划时留足绿化面积,建成居住的同时就要建好生态绿化地带,使居民尽早获益。

 

生态环境艺术化:能将未来的人类意识引向美学殿堂吗?

 

    以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无论国内国外,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考古学家注重探讨生态环境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的取向;历史学家偏挚于生态环境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利学、民俗等方面的演变历程对人类的影响;自然利学家渴望揭示生态环境在与人类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尽管中外专家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但是,人们仍然翘首以待出现一门综合研究生态环境艺术特征、内涵和艺术美的产生、发展以及内部规律的新兴学利。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艺术内涵胎质与外在美感浑然一体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风韵。这种风韵不仅具有赏心悦目之功能,而有振奋精神带动潜意识萌动之奇数,更重要

的是她凝聚了人类历史的和时代的审美心理历程,体现着人类整体素质和现代风

貌。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艺术美有着人类的先进思想和高度创造性的细胞基因。因而具有更深远、更广博的生态环境艺术美学内涵。

    生态概念是德国学者E·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后,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虽然各国学者分别从不同方面先后对生态学生态学的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然而同其他科学领域相比较,生态学在这一百多年中所走过的却是一条进程相对滞缓、也相对沉寂的发展道路。

    不蕴涵艺术欣赏的事物,不可能有美。美拥有精神价值,美的享受永远是一种文化的、智力的高级享受。美拥有把世界带进人心的力量和天赋。而生态环境艺术有它特殊的美,因为它是体现自然天性内在力量的显示。

    在我国,人们对住宅的建筑,尤其是大体量的建筑的审美意识觉醒得较晚。这给我们许多的城镇,特别是古镇的建筑景观造成某些一时不易弥补的遗憾。主要表现在、整体规划某种程度的草率性与零乱性、如北京玻璃厂是与自然相近的古色古香很有艺术特色的老街区,后来盲目拆掉,建成了火柴盒式的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最近又推倒,按照原先与自然一体的艺术风格重建”……人类走过了一段螺旋形的历程,站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重又追求起生态环境艺术美的风格来了。

    如何做到生态环境美?

    1、环境包装新概念:形象生态个性美。每一种环境应有它们形象品位:风韵、风貌、风格,即个性。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生态物质环境里,万事万物都是一幅幅生动、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街上一走,就会发现餐厅、商店、宾馆、讲究的是个门面,加同一个人的脸,无论是看第一眼,还是长久面对,都能读出不少东西。没有环境包装,就谈不上形象,也没有美。黑格尔明确指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电说:“个体性是美的最根本的特征。”

    2、环境保护新课题:视觉生态优化美。一谈到生态环境保护,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污浊的空气,肮脏,的水源,嘈杂的声音,破环的环境和可怕的幅射,从来不会想到每天看到的环境,还有一个视觉保护问题。疏不知眼前的所有环境就是一个视觉生态环境。其实,环境的无序、彩色的乱用、建筑的不谐调、广告牌和门匾的不规范等都会给人们的视觉造成污染,而环境对视觉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有些环境常常在视觉上造成一片杂乱、灰暗色、红绿一大片,单

调的直线和刺眼的霓虹……让人一看就有眼化缭乱进而引起头晕心悸、血压升高。因为客观世界的信息80-90%都是从视觉“窗口”输入的,人的眼睛就像一个自动装置,每2-3秒钟目光要移动一次。神经学家更新传统观念认为,成人大脑并无固定结构,它的动态性多可静态,而且会不断成型和再成型大脑的连接能力受视觉神经影响。人的视觉神经总是有选择的,眼脸上的“快门”自然会根据视觉生态所需进行合理取舍、剪裁.生态学家认为,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人的视野中必须有具体的内容,否则就会出现视觉“饥渴”。所以,生态环境“卫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视觉生态优化美。

    3、环境布局新要求:艺术生态烘托美。环境是千姿百态的,布局严谨是美,精巧玲珑也是美;清晰流畅是美,朦胧含蓄也是美。美以其富有的魅力,或使你闭目沉思,或启迪你对真理的求索,或许给你智慧的钥匙,意志的力量,使其照亮你生命的光环,而目前我们的建筑布局通病,就是缺乏艺术生态烘托美。

4、环境内容新潮流:功能生态协调美。这是环境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关于功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最普遍的是把它等同于实用。格罗皮乌斯在《艺术家与技术家在何处相会》一书中指出“物体果它们形象很适合于它的工作,它的本质就能被人们看得清楚明确,一件东西必须在各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能相配合,就是说、在实际上能完成它的功能,是可用的,可信赖的,并且是便宜的。”这就是说,功能最重要,最本质的功能是实用,这种见解是极其深刻的。

成都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吴少伯开发的私家屋顶花园,就是从功能生态美出发而修建的。这种功能生态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绿化了私家住区的环境,使楼天共绿色,另一方面增加了使用面积,缓解了某些住房紧张的矛盾;再一方面它能冬暖夏凉、起到天然保护楼层的作用,最后一点是私家屋顶花园别具一格、为缺乏绿色又离大自然较远的城市增添了一道风景,可谓功能生态协调美!又如北京的清华大学等地的台阶式花园楼、西直门的“便民楼”和常州的红梅小区、无锡的沁园小区、济南的燕干山小区、天津的天府里小区等处的楼房以及福建的武夷山的山庄式小楼等,都是以新潮流为其特点,突出功能生态协调美这一主调,所以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5、环境未来新趋势:感情生态消费美。在现实生活中,在宇宙自然与生物协调共演中,人人都在消费生命,消费精神,消费感情。但谁也没有注意到达这里不仅育深沉的人生哲学、而且含有精湛的生态美学。

这种感情生态消费美说穿了就是逼近人们内心世界和个性的满足、精神愉悦。

“环境不是无情物,心之向往在极处。”居住区有一个情感设计问题,这就是通过研究人们的情感心理·了解住房者的特殊要求。从中中找到某种替代性的情感事物。给建筑住宅赋于某种气氛、情趣、思想、艺术N,从而打动、诱发消费者的心。

可以预示到,未来的建筑竞争相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一句话是自然绿色和人的情感消费的竞争.它的实际体现在,购房者欲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建筑,同时也是购买一种风格和艺术情调,不仅购买单一的房屋面积,也是在购买周围环境的一片绿色和洁净的空气以及蓝天,白云……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情感生态消费美。

 

 


版权所有(C) 2015-2018 少伯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蜀ICP备05027102号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777号中国太平金融大厦 17 层01号 电话:028-85567677 E-mail:sbhjjs@qq.com 支持:成都元鼎信息

关注微信